你是否時常覺得在學習一項新事物時,很容易學完過沒多久就忘了?或是在閱讀一本書時,對於某些章節總要重複看2遍以上才看得懂?那是因為大腦裡沒有這些新資訊的長期記憶,在理解、吸收新知識時就會顯得較費力。想讓大腦更有效率地處理新資訊,不妨透過澳洲心理學家John Sweller提出的「認知負荷理論」及5點學習建議,讓你練出吸收力強的海綿腦!
減輕大腦的認知負擔,才能讓學習有效且快速吸收
John Sweller於1988年提出具有影響力的「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CLT),描述大腦工作記憶區的認知活動與長期記憶區認知結構間的互動關係。
在此理論中,John Sweller提出4個基本原則:
1.工作記憶的大小是受到限制的。
2.長期記憶的大小基本上是沒有限制的。
3.學習是發生在工作記憶中的過程,當理解所學內容後進行編碼,以存入長期記憶區。
4.當工作記憶區的資源大小不足以處理學習的資訊,就會成為無效的學習活動。
長期記憶區是一個精妙的認知結構,如同一個大型知識庫,隨著學習不同的事物,知識庫的輪廓也會跟著改變。而在各個專業領域中,新手與專家的差別就在於,新手並沒有專家的知識庫輪廓。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學習的內容如果有七成是已知、三成是新知,會比七成是新知、三成是已知的情況下來得更容易吸收,因為這些已知的資訊早就存在於大腦的長期記憶區裡。換言之,在學習新知時,將每次學習的內容建構成長期記憶,並持續累積長期記憶,當長期記憶中的資訊越來越多時,在學習新事物上就能更有效率地吸收。
而大腦的工作記憶一次只容得下5~9個資訊,因此想讓學習有效且快速理解,就要預防資訊超載。
5點學習建議跟著做,吸收新知更輕鬆且快速!
1.一次學習一項新知識就好
學習的內容若不集中,會分散大腦注意力,增加認知負擔,進而降低學習成效。因此,想要牢牢鞏固新知,最好的方式是「一次專心學習一項新事物」就好。
2.減少不必要的多餘資訊
當資訊已經足夠提供大腦產生認知,此時若重複多餘的資訊(像是不必要的文字說明等),只會讓學習者想要嘗試整合所有資訊,反而增加認知負擔。想要有效率地吸收學習內容,就得去除所有會讓人分心的多餘訊息。
3.將新知識與先前學過的內容連結起來
許多教科書在講解完內容後,都會舉出範例、問題或練習等,除了幫助理解所講的內容外,也是為了與前幾章的內容做連結。在開始學習新的內容前,先將之前學過的複習一遍,接著在接受新知識時,試著將原有的資訊和新資訊之間做連結,有助於長期記憶的建立。
4.避免過度追求目標,而是應專注於眼前的學習內容
當過度追求目標時,會讓大腦想得太遠,反而加重認知負擔,使得大腦沒辦法好好處理更多的新資訊。比起遙望目標,專注於眼前的學習內容,才是有效率的學習過程。
5.將聽覺與視覺並用,提升學習成效
大腦能經由多種管道處理資訊,因此在學習時,將內容用聲音及視覺的方式呈現出來,透過視覺與聽覺的並用,可提高學習效率外,更有利於長期記憶的建構。
資訊參考來源:BBC、Scienc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