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症影響全球超過 20 億人,患病比例甚至佔全球總人口 30% 以上,在美國,貧血是最常見的血液疾病,估計約有 300 萬美國人患有貧血。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很多,從營養失調、缺鐵型貧血,動過胃部手術,到甚至血癌都有可能。而女性、嬰兒和65 歲以上的年長者是貧血的高風險族群,更須注意鐵質的補充與貧血原因,了解症狀並提早治療。
貧血4大常見類型
1. 缺鐵性貧血
貧血最常見的原因是體內鐵含量低,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鐵來製造血紅蛋白,以將氧氣輸送到全身各處。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主要有四種:鐵質攝取不足、鐵質吸收不良、鐵質需求增加和慢性失血。
缺鐵性貧血的患者以女性居多,像是哺乳中的媽媽、發育中的孩童,因為鐵需求量增加而可能導致貧血,或是經血量過多、過度節食、偏食、動過胃部手術者、癌症使鐵攝取量不足等原因,都會造成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的症狀為皮膚蒼白、全身倦怠、容易喘、心悸、頭痛、頭暈和呼吸急促等。
治療方法:缺鐵性貧血患者可透過攝取含鐵量高的食物以獲得改善,或經由醫生同意,使用口服鐵劑或靜脈注射補充鐵質。以下為高含鐵食物:
- 肉類:瘦肉、牛肉
- 海鮮:貝類、蠔、八爪魚、蠔仔
- 蔬菜: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莧菜、茼蒿、羽衣甘藍、西蘭花等
- 高維他命C食物:維他命C可促進鐵質吸收,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包含甜椒、番石榴、柑橘類或奇異果
- 避免喝咖啡或茶:咖啡和茶會抑制鐵質吸收,應避免飲用
2. 惡性貧血
惡性貧血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因缺乏或無法吸收維他命B12所導致的貧血,而非嚴重的貧血症狀或是治療不易的貧血類型。沒有維他命 B12,身體就無法製造出健康的紅血球。惡性貧血常見原因為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胃壁細胞,因而胃壁細胞減少分泌一種內在因子,此因子可幫助維他命B12被腸道吸收。
因此,40歲以上的人(腸胃吸收功能下降)、胃潰瘍、曾受胃切除手術的人,或是飲酒過量、長期酗酒、全素食者,也可能會有惡性貧血的問題。
惡性貧血的症狀除了臉色蒼白、呼吸困難、全身倦怠、頭暈等一般症狀外,患者的舌頭還有可能發紅、發亮,並有疼痛或灼熱感,以及食慾低落、腹瀉或便秘等特殊現象。
治療方法:若是因先天身體無法吸收維他命B12,或是年紀大、曾動過胃部手術的人,可在醫生指示下服用維他命B12、葉酸進行治療;若是因營養失調,只需改變飲食習慣,就可恢復正常。
3. 地中海型貧血
地中海型貧血又稱為海洋性貧血,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無法根治,患病的主因是患者的身體無法產生適量的血紅素,除此之外,其紅血球的壽命也比一般人短。
地中海型貧血通常依症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輕度患者只有輕微貧血,通常不需輸血或治療;中度患者可能會嚴重貧血,並伴隨肝脾腫大、骨頭畸型或發育遲緩,需視情形輸血進行治療;重度患者可能會出現肝臟、脾臟腫大、骨頭畸形、生長遲緩、黃疸、性腺功能低下、膽結石等現象,需要輸血治療,嚴重時則需切除脾臟,或進行骨髓移植手術。
治療方法:無症狀者與輕度患者基本上不需治療,只要觀察就好,或避免過度勞累與劇烈運動。合併有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則可透過補充鐵質而獲得改善。中重度貧血患者需要輸血、使用排鐵劑,嚴重程度患者或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或脾臟切除治療。
4. 失血性貧血
失血性貧血又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出血的原因可能是外傷導致大量出血,血液流失過多而造成貧血;慢性貧血則可能是因為女性生理期出血過多、消化道出血、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胃道癌症,造成長期或反覆出血,而引發慢性貧血。
治療方法:不論是急性或慢性出血,都必須先找到出血的原因以進行止血。失血過多時,須尋找相符的血液進行輸血,若無相符的血液可供使用,則可用血漿替代,或先以林格氏液或生理食鹽水作為點滴注射。
資訊參考來源:ihealth、edh.tw、Cleveland Cli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