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做著同樣的工作,開始產生厭倦感?工作中碰到的問題沒有獲得改善,不斷累積壓力與挫折感?形成職業倦怠的原因有很多種,職場上不可能事事順心,重點是該如何擺脫這種倦怠、無力感,找回對工作的熱忱。不妨從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ERG理論」的3個需求中,找出你最重視的是什麼?幫助自己找回工作動力!
工作不只是為了生存!滿足這3個需求,才能在職場長長久久
心理學指出,通常會出現職業倦怠,是因為員工對於工作滿意度不高,導致工作動力下降。而外國研究發現,工作壓力大的人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原因在於在職場上持續感受到問題或壓力且未改善,過程中不斷累積無力、挫折感,開始懷疑與否定自我價值,漸漸對工作產生倦怠、提不起勁,最終喪失工作動力與熱忱。
每個人選擇工作的原因各有不同考量,而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Clayton Alderfer將工作需求分為3種類別:生存(Existence)、關係(Relatedness)以及成長(Growth),構成著名的「ERG理論」。
「生存需求」是指薪資福利能讓你生活過得下去;「關係需求」指的是在職場上與人互動所衍生出的關係,像是同事、主管、客戶等,是否能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而「成長需求」便是你的能力是否有得到適性發揮?在工作中能否追尋自身發展?
理論中提及,這3種需求各自獨立,而每個人對於這3種需求的排名不同,也不是只需要滿足一種而已。比方說,工作最基本的是滿足生存需求,但也有人會將成長排在生存前面,所以比起高薪但沒發展性的工作,寧可選擇薪水較低、卻能追尋自身發展的公司。而追求成長的員工,並不代表他就不需要生存與良好的關係,因此,即使他在公司能發揮能力,但薪水很低或是與同事關係不好,長期下來便有可能會感到很沮喪。
當排名第一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或受到挫折時,就會轉而追尋其他需求,此時會產生「挫折-回歸」現象(Frustration-regression principle),也就是對於排名第二的需求會更加深,且如果沒有獲得滿足會更加沮喪。
像是員工無法發揮能力也沒成長的話,可能會轉向追尋關係需求,花更多時間與同事、主管培養感情,但職場上的人際關係也讓他大失所望的話,那可能就會轉而追求生存需求,希望能獲得更高的薪資,但因為仍有需求沒有獲得滿足,心理上並不會真正樂於工作,而這往往是一個人開始起心動念、想轉換工作跑道的時候。
Clayton Alderfer認為,當3種需求同時被滿足時,才能長期保持工作熱忱。在不必擔心生存問題、同時還能與他人互動良好,並在對的位置上發揮對的能力,帶領自己與公司同步成長的人,才能產生激勵作用,進而擁有更出色的表現及提高工作滿意度。
如何克服職業倦怠?找出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並想辦法改善
當現在的工作讓你產生倦怠感,可以思考在這份工作中,你真正想獲得的是什麼?是否有哪個需求沒有被滿足?哪一個因素可以讓你願意持續工作下去?
並開始尋求可以改變的機會或解決方法,利用實際行動來扭轉現況。像是如果你覺得一直做著一成不變的工作沒有挑戰性,那你可以向老闆提出換部門或是負責更大任務的想法。如果你覺得跟同事疏離、職場上沒有知心好友,那你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多與同事互動,並主動分享、給予幫助,建立良好正向的關係。又或者你對於現在的薪資不滿意,那就主動尋求可以加薪的機會,像是負責更難的任務、挑戰更高的職位等。
如果你的目標或期望在短時間內無法得到,那就試著評估幾年後是否能趨近自己的理想?如果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且調整一段時間後,工作倦怠感仍無法消退,那麼也可以開始規劃其他職涯發展,適時轉換工作跑道也是一種選擇。
不論是選擇留在現在的公司或換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想辦法跳脫職業倦怠的狀態,不要放著負面情緒不管,不僅影響工作表現,也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資訊參考來源:BBC、wikipedia、manager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