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時應保持清淡飲食已是老生常談,但餐餐吃粥吃久了也會膩,除了多休息和就醫吃藥外,可藉由飲食補充身體此時所需的營養,並掌握好幾個飲食原則,便能幫助身體快快修復。
感冒時的飲食原則及所需營養

感冒時身體處於較虛弱無力的狀態,為了保留體力與病毒對抗,清淡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飲食可以降低腸胃負擔,讓腸胃花更少的時間和力氣去消化食物,但到底該怎麼吃?依據病毒感染部位分為呼吸道及腸胃道症狀的感冒,各有不同的飲食原則。
呼吸道症狀感冒

當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時會引起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等常見的感冒症狀,此時,食慾可能會變差,味覺也會受到影響,只靠多喝水無法加速身體修復,可藉由補充以下幾種營養,讓你快快恢復元氣:
蛋白質
優質蛋白質可提高免疫力,增加身體修復能力。感冒時可吃蒸蛋、豆腐、蛤蜊湯、深海魚湯、雞湯等來增加蛋白質補給,且輕鬆入口好消化。
維生素B、C、β胡蘿蔔素、檞皮素和薑黃素
維生素B、C、β胡蘿蔔素、檞皮素和薑黃素具有抗發炎、抗氧化功效,可以減輕發炎症狀;此外,研究指出,槲皮素可以幫助治療鼻病毒(Rhinovirus)的感染。蒜頭、洋蔥、咖哩、胡蘿蔔等都是不錯的食材選擇,不過要注意烹調方式盡量清淡,以蒸、燙、煮為主,並切成細塊或細末狀,較好消化。蘋果、藍莓及柑橘類水果,像是柳橙、檸檬和葡萄柚等,都能攝取豐富的維生素C及檞皮素,緩解發炎和喉嚨痛等症狀,並可將新鮮水果打成果汁,減少腸胃消化負擔。
益生菌
益生菌不僅能幫助腸道維持健康,研究也證實,益生菌能減少感冒的機率並加速康復,也能減少使用抗生素的次數,服用益生菌可提早2天獲得症狀緩解,嚴重程度也減輕55%。優格中有豐富的益生菌外,也富含鈣、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此外,其他含有益生菌的非乳製食品或是益生菌補充劑也是不錯的選擇。
腸胃道症狀感冒

當病毒同時感染上呼吸道及腸胃道時,除了鼻子、咽喉等部位不適外,胃、小腸也跟著發炎,就會導致上吐下瀉;包括流感、腺病毒、輪狀病毒、冠狀病毒及諾羅病毒等,都會造成腸胃型感冒。有些病患為了加速康復,就會補充更營養的食物,反而讓嘔吐、腹瀉的症狀變得更嚴重,也推遲了腸胃的修復機能時間。腸胃型感冒的飲食建議分為3個階段補充不同的營養:
初期(約感染後1~2天):電解質及水份
初期階段應該讓腸胃徹底休息,此時因為腸胃消化不良,容易吃了就吐或拉肚子,因此不用勉強自己一定要吃東西。但長時間的腹瀉容易導致身體電解質失衡,醫生建議多飲用電解水或稀釋過的運動飲料,補充損失的水份及電解質。
中期(約感染後2~5天):清淡、好消化為主
到了中期,腹瀉症狀減輕後,可食用一些較好消化的食物,降低腸胃負擔。像是稀飯、燕麥粥、清淡的湯麵等,並可加入一些細碎狀的蔥白、胡蘿蔔和地瓜等高纖蔬菜,補充額外的營養。
後期(約感染後5~10天):蛋白質、水溶性膳食纖維、益生菌
到了後期,腸胃清空的狀態下,裡頭的好菌跟壞菌跟著排出,此時進食應以蛋白質豐富的豆腐、蛋類、魚類來幫助修復受損的黏膜組織,再搭配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材,如山藥、海帶芽、蘋果等,以及進食含益生菌的優格或起司,來幫助提供養分給腸道內的好菌,驅除殘留的病毒,並建立健康的腸道菌相。
感冒時只要掌握清淡、少油、避免生冷飲食及少量多餐的原則,就能在減輕腸胃負擔下供給營養,以加速身體修復。
資料來源:ETtoday、commonhealth、Everyday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