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轉冷,想喝些熱湯、熱飲是人之常情,但如果經常喝下過熱的湯飲,就會增加誘發「食道癌」的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資料指出,如果喝65°C以上的熱湯、熱飲,可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這是為什麼呢?還有哪些飲食習慣,也容易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呢?
誘發「食道癌」的3種日常飲食習慣
1.習慣飲用過熱的茶湯、食物
上述提到食用65°C以上的熱湯、熱飲或是食物,容易誘發食道癌的原因在於,過熱食物通過食道輸送到胃部的過程中,食道管內襯黏膜細胞受到熱燙損傷,在細胞不斷修復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癌變所導致。
除了提醒天冷別喝太燙茶湯之外,有些食物像是火鍋、燒烤等,也是容易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吃進過燙的食材。普遍醫生建議,食物以不會燙舌頭的溫度去食用,較不容易造成食道黏膜受損。
2.習慣飲酒、抽煙、吃檳榔
香煙、檳榔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具有致癌物質,且證實有煙酒習慣是導致食道癌的主因。並有國際研究指出,抽煙罹患食道癌機率會增加4倍;抽煙又喝酒的機率則會提高到20倍。依台灣流行病學統計,同時有抽煙、喝酒和嚼檳榔習慣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比沒有這3種嗜好的人多出79倍。
由於食道黏膜的細胞容易受刺激而脫落,但修復再生過程容易出錯、形成癌變,因此,除了香煙、檳榔含有易致癌的物質外,喝酒、抽煙、嚼檳榔3種皆屬於高刺激性物品,誘發形成食道癌的機率自然比其他還要高了。
3.習慣食用醃漬加工食品
為了拉長食物保存時間、保持鮮豔可口的模樣,以及抑制細菌,加工食品多半都會加入「亞硝酸鹽」,大多數人都以為亞硝酸鹽對人體有害,但其實亞硝酸鹽對健康是「利大於弊」,麻煩的是,亞硝酸鹽碰上二級胺,就會形成具有強烈致癌毒性的「亞硝胺」。而二級胺多出現在不新鮮的蛋白質食物上,如挑選到使用不新鮮肉品的醃漬加工食物,就容易將亞硝胺吃下肚。因為不能得知加工食品的原料選用是否新鮮,所以,多數營養師才會多多推廣吃未加工過原型食物,最為安心。
食道癌又分成「鱗狀細胞癌」、「食道腺癌」
食道是一條長長的食物輸送帶,長約25公分,可分為上部、中部、下部食道。食道癌又分作2種:較常影響食道上部、中部的叫做「鱗狀細胞癌」,多由飲食習慣引起,像是上述喝過熱茶湯、食用醃漬加工食品,或食用缺乏維他命、蛋白質等食物即容易造成,亞洲國家多出現此種癌症;另一種則是「食道腺癌」主要影響在產生粘液組織的下部,除了抽煙、喝酒之外,胃食道逆流也會誘發,「食道腺癌」多發現在歐美國家。
出現食道癌症狀,多半已是中晚期
不論是「鱗狀細胞癌」還是「食道腺癌」,由於隨著腫瘤的生長,會壓迫到食道,所以出現的症狀會有吞嚥困難、疼痛,此外,還會有以下幾種共同症狀:
1.體重無端減輕-這與吞嚥困難程度、進食量多寡有正相關,吞嚥疼痛自然吃得少,體重也隨之減輕。
2.喉嚨或背部、胸口、肩胛骨間的疼痛-多為腫瘤已侵害局部組織或擴散時出現。
3.咳嗽、聲音嘶啞-由於食道、氣管、支氣管相通的小通道,受到腫瘤浸潤、唾液吸入或是神經受到刺激或侵犯所致。
由於食道癌早期並沒有明顯徵兆,等感覺到以上症狀,多半已經是中晚期了。根據《癌症起因與控制期刊(Cancer Causes & Control)》一篇研究,曾調查柑橘類攝取量與食道癌的關聯,發現攝取量最多比起攝取量最少的組別,罹患機率少了23%;論文並提出每天吃100g柑橘類水果,約是一顆柑或檸檬的份量,就能降低14%食道癌的患病風險。此外,搭配平日注意飲食習慣、戒除煙酒、檳榔,才是真正降低風險的基本原則。
資訊參考來源: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Cleveland Clinic、healthline、edh、HE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