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不一定都會導致生病!其實人體腸道內自然存在著大腸桿菌,除了可以幫我們對抗入侵的病菌外,還具有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等功能。但是如果吃進其他外來受到大腸桿菌污染的食物及,水,則可能會引發水便、血便,嚴重甚至會致命。
人體腸道中自然存在著大腸桿菌
說到大腸桿菌,多數人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尤其是許多人愛喝的飲料或冰品上市前,都必須經過大腸桿菌檢驗的程序,若飲料或冰品測出大腸桿菌數超標,則會被要求下架,以避免人體吃下肚後,引發腹痛、腹瀉,甚至腸道出血等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狀,嚴重甚至造成死亡。也因此,大腸桿菌常被當作是會讓人生病的壞菌。
但其實,在人類及動物的腸道中,即自然存在著大腸桿菌,屬於正常的菌群,同時在大腸已知的400多種細菌中,大腸桿菌也是最多、最主要的菌種之一,正常狀態下,大腸桿菌對人體是無害的,並能幫助我們維持腸道平衡,避免外來菌的侵襲造成生病,還能促進免疫系統發育外,維生素B12及K的合成,也有賴大腸桿菌來幫忙。
為何大腸桿菌會致病?
大腸桿菌既然是人體內的正常菌群,本來就存在於腸道內,那為何還會導致生病呢?整體來說,大腸桿菌感染的主要來源大致分為兩大類:
1.內源性感染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大腸桿菌會黏附在腸壁黏膜上,但卻可能因為一些原因產生改變、導致生病。譬如當我們服用抗生素時,會使腸內的大腸桿菌被消滅,反讓其他為數不多的菌種,譬如難辨梭菌在腸道大量繁殖,進而引發腸道發炎。又或者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如幼兒、化療病人等,也可能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或身體狀況較差時,使大腸桿菌出現發炎反應,或從腸壁縫隙跑到血液中繁殖,引發敗血症。
另外,有80-90%的泌尿道感染,皆受到來自直腸的大腸桿菌所感染,尤其好發於20-40歲女性。造成原因可能與喝水量少、排尿後的擦拭習慣或性行為等有關,使來自於腸道的大腸桿菌往上逆行到膀胱、輸尿管甚至腎臟,引發感染。
2.外源性污染
對於非體內大腸桿菌所造成的感染,而是經由外在環境中的大腸桿菌感染人體的,即屬於外源性污染,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常見的菌株為O157H7型及O104H4型。造成感染的原因,多半是因為食用了受病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有些病株造成的感染較輕微,可能僅出現腹瀉、腹痛、嘔吐等腸胃炎症狀;而若感染出血性大腸桿菌,則屬於較嚴重的病株型,會導致病人腸道出血、排血便、急性腎衰竭,甚至死亡。
如何預防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的途徑,主要是透過「糞口傳染」,也就是吃到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所以不會人傳人。而探討病患感染的主因,不外是農產品未噴灑農藥〈因為農藥可殺死大腸桿菌〉、喜愛生食、食材未清洗乾淨,以及食物未煮熟所導致。以下為預防大腸桿菌感染的5個重要原則:
1.食材使用前,皆應徹底清洗乾淨
現代社會許多人講究健康,會特別挑選有機蔬果食用,不過,此種強調以不噴灑農藥、傳統施肥、天然栽種的方式,卻可能讓農產品附著較多的大腸桿菌。可能原因與使用來自其他動物的糞便當作肥料有關,這些來自動物腸道內不同菌株的大腸桿菌,即可能導致人體生病。
2.接觸動物後或進食前,皆應洗手
平時無論是料理、進食前或如廁後,都應徹底清洗雙手。還有家有飼養寵物的人,尤其在清理過大小便後,也應將穢物處理好並雙手清洗乾淨,以避免污染了食物。
3.避免吃生食
熱愛吃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或者喝未經滅菌處理過的牛乳或果汁,都有可能將大腸桿菌吃下肚。因此,建議煮熟再吃較安全,因為食物只要加熱至攝氏70-80度〈華氏158-176度〉,即可將大腸桿菌殺死,降低被感染的機會。
4.生熟食分開處理,熟食應徹底加熱再食用
食物煮熟雖然可殺死大腸桿菌,但若處理生熟食時使用同一個砧板,可能會造成交叉感染;又或者生熟食交雜的料理,譬如雞肉生菜沙拉,還有中式料理也習慣將蔥花撒在煮好的熟食裡,都會增加吃進大腸桿菌的機會。而熟食擺放太久也會提高生菌數,尤其攝氏37度〈華氏98.6度〉是大腸桿菌生長繁殖最旺盛的溫度,因此夏季高溫尤其應注意食物保存,建議食物在室溫下擺放勿超過2小時。
5.注意飲用水的衛生
飲用水包括儲水設備還有水源是否有遭受污染。譬如飲水機的淨化處理,是否符合飲用標準?有無大腸桿菌超標?以香港為例,非瓶裝飲料的微生物含量準則,若以大腸桿菌來説,每毫升樣本少於100個菌落形成單位,若超過這個數值,飲用水可能有遭受污染的疑慮,不可飲用。
資訊參考來源:careonline、liver、commonhealth、have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