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常把肥胖與不健康畫上等號,不過有些人在健康檢查時,雖然體重超出標準,但因沒有三高問題,便自詡為「健康胖」。到底一個人有沒有可能維持又胖又健康呢?
體重超標問題,在許過國家都呈現正成長。以美國2017-2018年的健康調查為例,10個成人中就有4個人過胖〈BMI超過25〉,與前一個年度比起來,成長了約2%。雖然成長幅度不大,但過重卻已是多數國家無法迴避的健康問題。
要評估一個人體重是否合乎標準,目前全世界都以BMI作為評斷標準。計算方式為: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²〈公尺²〉,不過亞洲人因為體型的關係,體重的標準值與國外不同。亞洲人BMI介於18.5-22.9,屬標準體重;23以上為過重;超過27屬肥胖。而外國人BMI超過25才算過重,30以上即為肥胖。
過去醫界普遍認為,體重超標就會威脅到健康,但對於體重不符合健康標準,卻又無三高問題,也就是血糖、血壓、血脂都正常的人,是否也該列為不健康族群呢?近幾年國外有多項針對「健康胖」可能性的研究,有些認為,代謝指數正常的胖子,未來仍舊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疾病;但另一派研究則對此說法表示保留,他們認為,評估一個人健康與否,不能只看體重,必須從更多項目去評估,若要推翻「健康胖」的理論,仍需更深入的研究才能證實。
儘管對於「健康胖」的看法,專家持有正反面意見,但比起體重超標危害健康,專家更認同的卻是,一個人身體脂肪分布的位置,會比體重的數字,更能反應出健康。例如脂肪分布在全身各處,會比集中在腹部的健康風險來得低。但到底脂肪分布的位置對身體產生哪些影響呢?
肥胖最怕的便是脂肪堆積,因為脂肪若堆積在身體特定部位,將可能影響健康。一般依照堆積的部位可區分為內臟脂肪及皮下脂肪兩種。而內臟脂肪指的是堆積在腸胃、肝臟等內臟四周的脂肪,以上半身為主,男性多屬於這種;皮下脂肪主要堆積部位在腹部、腰部、屁股及大腿等下半身,可明顯由外觀看出肥胖,女性則多半屬於這一種。
至於脂肪推積位置,對身體可能產生哪些影響呢?
1.腹部:脂肪推積在腹部時,身體會大量產出一種炎性蛋白,並流向血液、肝臟、大腦等地方,讓身體處在一種最不健康的狀態中。
2.心臟:當心臟周圍圍繞著油膩的脂肪時,易形成心臟肥大,嚴重時可能引發心臟病;同時也會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問題。
3.肝臟:人體大多數的代謝都要靠肝臟,若脂肪過多,則會影響到肝臟功能,並可能出現肝炎、肝硬化等。同時因為無法有效代謝糖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4.腸道:腸道脂肪過多,除了影響腸道功能,引發一些消化系統疾病外,也會阻礙脂肪的代謝。
5.血液:脂肪也可能推積在血液裡,也就是所謂的高血脂。嚴重時會引發高膽固醇血症、動脈硬化等。
6.皮下脂肪:脂肪存在於皮膚底下,具有儲存能量、抵禦寒冷的作用。
儘管「健康胖」的說法仍有爭議,但努力改善脂肪堆積卻是必須的。專家建議,養成運動習慣,尤其與體適能相關,譬如游泳、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皆有助消除內臟脂肪;而一項刊載於《歐洲心臟病預防期刊》的研究也指出,保持活動不管是做家事、走路或騎自行車,皆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新紐奧良約翰奧克斯納心血管研究所心臟預防復健醫學中心主任拉維(Carl Lavie)即曾表示,維持體適能及較輕的體重都是好的,但是如果真要擇其一,維持體適能比瘦更重要。
除此之外,飲食均衡及少菸少酒也可降低脂肪堆積。酒精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脂肪,是內臟脂肪來源之一,因此建議戒除;而飲食上盡可能減少澱粉及醣類、油脂的攝取,並多喝水,可幫助身體新陳代謝,讓脂肪快速消耗掉。
註:體適能,即身體適應外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包含心肺耐力、肌耐力、肌力、柔軟度,還有標準的體脂肪。體適能愈好的人愈健康,也更能享受生活,而這些都必須透過日常活動及體能鍛鍊來達成。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