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當時⋯⋯,會怎麼樣?」是否在你腦海裡出現過很多次?
人類習慣於利用「反事實思維」的方式來思考,並希望人生可以照著自己想要的方向或劇本走;或是你的生活現況已經很好了,卻還是很難感到滿意,常常覺得哪裡可以再更好。
「反事實思維」指的是針對已經發生的事去假設與事實相反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壞。
假設事情可能會更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感恩的態度、調適自己的情緒,並增強適應能力;假設事情會更糟,通常是被生活中不好的經歷所激發出來的,嚴重時,這樣的心理作用會造成更大的壓力,甚至陷入不斷後悔、憂鬱的負面迴圈。
「反事實思維」的例子有哪些?
「如果沒有他人的幫忙,我也不可能成功。」
「要是我當初仍然選擇待在同一份工作,不轉換跑道,我現在應該會覺得很無聊吧。」
「如果我不是出生在這個貧窮的家庭就好了!我的人生真悲慘!」
「如果我對伴侶能保持耐心,像剛開始在一起時一樣,我們的感情便能夠一直保持穩定、美好。」
這些都是反事實思維的例子,針對一件同樣的事情,卻因為每個人擁有不同的性格、思考方式、成長背景等等,而導致截然不同的思考結果與情緒反應。
反事實思維 「是福還是禍?」
一個在心理學上很有名的例子或許能夠貼切地說明,為什麼人類對一件事情或事件的感受或看法,會受「反事實思維」的影響。
一項針對1992年奧運選手的心理研究結果發現,獲獎的銀牌選手通常對自己的成就感到不夠滿意,相較之下,銅牌選手卻還比銀牌選手來得開心;因為前者認為自己差一點點就可以奪得金牌了,後者的想法卻是:「如果結果再糟一點,我可能連銅牌都沒有,能得到第三名,我已經很開心了!」
反事實思維的3正向影響
人生在不同階段會浮現不同的想法,如果我們能善用反事實思維,並引導其至一個正確的方向,能幫助我們培養以下3種正向的思考習慣:
1.積極性思考
人習慣於以「只對自己有利」的角度看待事情,並希望事情朝自己希望的發展方向走。假設你原本接受了一份待遇還不錯的工作,工作內容是你嚮往的,剛開始工作時你也感到很開心。但是六個月以後,你開始感到厭倦,並抱怨為什麼工作那麼重複,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為什麼接受這份工作。
反事實思維能教我們客觀看待事物,這個時候如果你試著想:「我在這份工作所累積的知識與經驗都是我的,當我下次再求職的時候,甚至還能替我加薪,不是很好嗎?」便能改變你看事情的態度,重新找回工作的動力與熱情。
2. 幫助我們達成目標
美國Northwestern University和荷蘭University of Groningen進行的一項聯合研究顯示,反事實思維能幫助我們反思、分析、推論,進而達成設定目標的作用。
舉例而言,「如果我高中的時候有認真讀書,或許能夠考上哈佛大學。」是反事實思維所導致的結果。此時,如果說這句話的人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在新的年度再次申請大學,這一年他將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排除可能影響或改變結果的分心因素,盡力達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與理想。
3.學習感恩
千禧世代的人屬於速食時代,網絡出現、資訊爆炸,資訊的取得就像速食一樣隨手可得,加上生活便利與科技的進步,都加劇了這樣的心態,讓千禧世代的人們較不容易感恩。
反事實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培養感恩的態度,不去抱怨自己所沒有的,而是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例如健康、伴侶的陪伴、有錢可花、有房子可住等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
*資訊參考來源:Psychology Today, Science Direct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