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吃野生菇類中毒的事件時有耳聞,曾有患者還因此出現肝臟受損、必須接受移植手術的情況,香港食安中心呼籲,野生菇類並不屬於「食用菇類」,民眾千萬不可自行採摘進食,避免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
野生菇類中毒症狀多 嚴重恐致命
野生菇類並不適合食用,然而卻時常有民眾因採摘、進食而導致中毒,通常在吃完野菇後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有些人還可能會覺得口渴、大量出汗、出現幻覺或錯覺、昏迷或其他神經系統症狀,情況嚴重者會導致肝、腎衰竭甚至死亡,對健康危害相當大,不可不慎。
野菇毒素不易消除
野生菇類的毒素由真菌自然產生,像是毒傘肽、毒蕈鹼或腸胃毒素等,大多數都無法經油烹煮、冷藏或其他食物加工方法來消除。就以往發生過的野菇中毒事件來說,真菌學專家曾發現引發中毒的菇類為「小托柄鵝膏菌」(Amanita farinosa),在夏、秋季時特別常見,這種野菇含有劇毒,一位民眾在當時吃了之後還導致肝功能受損,必須接受肝臟移植手術。
雖然野生菇類分為食用性與非食用性,但兩者不易從外觀判斷,也有可能生長在同一個環境,為避免中毒事件發生,食安中心呼籲民眾不要自行採食野生菇類,要是懷疑自己誤食則應立刻就醫治療。
▲曾有民眾吃了「小托柄鵝膏菌」導致菇類中毒。
食用菇類有6注意事項
菇類對人體健康有益,是不少人喜歡的食物,不過在進食時需留意6件事,以確保吃得安全、健康:
1. 不採食野生菇類
2. 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菇類
3. 選購時應避開有斑點、黏液的菇類
4. 務必留意包裝上的有效期限
5. 料理時應徹底洗淨、煮熟才可食用
6. 若食用後出現不舒服,應帶著剩餘的菇類立即就醫
▲食安中心呼籲切勿自行採食野生菇類。
資訊參考來源:香港食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