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孩子在成長階段,大腦有良好的發展,不少家長會讓小孩學音樂或是程式設計,不過究竟哪個好?麻省理工研究證實,學音樂有助連結大腦、提升功能性!
國際期刊《神經科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近期刊登的一項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內容指出,若想透過學習才藝讓孩子腦部得到良好的發展,學音樂會比學編寫程式更好!
麻省理工研究員找來153位人士作為觀察對象,其中103位是具音樂專業背景的,另外50位則從未學習過音樂,將這兩類人進行腦部掃描,結果發現有音樂相關背景的人,不僅腦部的網絡幾乎完全相似,且比起從未學過音樂的人,腦部的結構及功能性有更多的連結。除此之外,從事聲音相關的專業人士,像是演講者或學習過芭蕾、高爾夫球、下棋的人,他們腦部的功能性也相對較好!
研究也指出,這103位具音樂專業背景的人士中,越早開始學習音樂的人,腦部的連結也越強,而且學習時間長短與大腦中的灰質體積大小呈現正相關。灰質體積是腦中神經元包體密集存在的部位,是大腦信息處理的中心,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影響智力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越專業、學習音樂時間越長的人士,腦中的灰質體積比起業餘音樂家、非音樂家密度也較高。
身為團隊研究員之一,同時也是瑞士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神經心理學家Lutz Jäncke指出,從小就開始接觸音樂的人士之所以比起業餘音樂家、非音樂家灰質體積密度較高,是因為長期學習複雜的視覺、觸覺及聽覺技能。例如學習音樂的人都需要學習看譜,這個動作將視覺感知的音樂符號經大腦轉換後,再發出運動命令,同時也對聲音進行監控,如此三者同時訓練,就可增加腦部創意、決策、複雜記憶區三者的連結。
麻省理工研究員Simon Leipold對這項研究表達高度肯定,儘管先天也可能影響大腦的功能性,不過他認為未來想提高腦部的功能,密集且長期學習音樂就是一項方法!
美國西北大學聽覺與神經實驗室總監克勞斯過去其實也曾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將兩群6-9歲的孩子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讓實驗組的小朋友學習音樂兩年,再與另外一群孩子進行對照,發現有學習音樂的小朋友閱讀與對聲音處理的能力(例如重複或回憶一系列的子音或母音) 明顯優於對照組。不管學什麼樣的樂器,實驗組的學習速度也比對照組更快。另外在發音處理上,也能正確地分辨細微的發音差異。由此可知讓小孩從小學習音樂,他們的閱讀及對音樂的敏銳度也較高。
資訊參考來源: flipedu、xinmedia、medicalinspire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