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村上春樹曾說過:「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讓我們對在意的事情心懷敬畏,讓我們對生活更加銘記和珍惜。」儀式賦予生活重要性,讓生活不再只是過日子,而是「把日子過好」。
儀式,這個讓生活變得不一樣的手段,使平凡的一天有了值得記憶的火花,讓已經習以為常的小事再次活過來;儀式是認真對待自己的生活,它不只是透過一系列特別的行為來賦予事件意義與目的,更能代表你的生活態度──相信自己與他人都值得最好的,以認真、熱情、敬重的方式,替生命撒下陽光、注入湧動的活水,讓每一件事情都變得重要。
你有多久沒幫爸爸媽媽過生日了?或是有多久,沒和伴侶來場只有你們兩人的旅行?你會空出時間來進行「自我療癒」,做瑜伽或是冥想來與自我連結嗎?
每天和愛人說早安、晚安,代表你對他/她的重視;每個禮拜帶自己去吃一頓大餐,是愛自己的表現;關心朋友並定期聚會,是聯繫友誼必要的潤滑劑。生活若少了儀式與突發奇想的創意,將會一成不變,像一齣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戲還沒演完人卻都走光了。
儀式能讓美食──更美味!
儀式不只是人類的自我安慰,更有科學的支持佐證──許多研究顯示,儀式確實可以提供諸多心理作用上的優勢,像是讓食物更好吃,或是在重大事件發生時,減輕你的悲傷與失控感。
2013年哈佛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的聯合研究發現,透過儀式,可以讓人更享受吃巧克力、檸檬汁,甚至是紅蘿蔔-這個很多人討厭的食物。
研究讓52名學生在吃巧克力之前,先進行一項儀式──在把包裝紙拆開之前,先把巧克力折成兩半,接著把其中一半的包裝紙拆掉,吃掉這一半的巧克力,最後再把剩下的巧克力包裝紙拆掉,然後吃完。對照組則沒有進行任何儀式,就直接把巧克力吃掉。
研究有以下三個測量標準:
1. 參與者分別花了多少時間吃完巧克力
2. 參與者對於巧克力的主觀評價得分:我很享受吃巧克力的過程,以1-7分的級距評分,1分是強烈不同意,7分為強烈同意。
3. 參與者對巧克力口味的感受:巧克力對你來說,吃起來有多滋味豐富?以1-7分評分。
結果和研究人員預測的相符:執行儀式的參與者,相較於沒有執行儀式的人,花了更多時間品嘗巧克力,對於巧克力的評價給分更高,同時也願意花更多的錢購買巧克力。
儀式更可以減輕悲傷
另外一項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透過儀式,可以減輕摯愛的人的逝去所帶來的悲傷,以及提高人對「失去」這個感受的主觀控制感。
研究要求所有參與者,對於兩個人生重大事件──第一種是結束一段感情,第二種是失去摯愛的人,在5-10分鐘的時間裡詳細地寫出自己的感受。247位參與者依據兩個不同的事件與是否進行儀式,被隨機分配到四個組別。
而進行過個人儀式的參與者,也被要求寫下所進行過的儀式,像是不再去摯愛的人去過的地方,或是停止穿前一任戀人所喜愛的衣服。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經歷過哪種重大失去,或是儀式的不同,進行過個人儀式的人,悲傷程度較低,對於事件的「失控感」也較低。
*資訊參考來源: Harvard Library、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