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人本設計學院與印度理工學院甘地納加爾校區(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andhinagar)的認知科學學院正致力於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的研究,在近期的實驗中,發現了腦電波與音樂體驗的神奇連結。
實驗共招募20名人員參與,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配戴可以偵測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的帽子,並蒙起雙眼聆聽12首歌曲,以取得他們在聽歌時的腦內電流和電壓反應。
這些收集到的數據會傳送到特定的資料庫中,透過人工智能識別歌曲與數據之間的關聯,最後透過AI演算法進行數據測試,用腦電波辨認對應的歌曲。目前在其中一位參與者的大腦中可達85%準確率。
相反,另一位參與者的準確率卻降至10%。這是由於每個人對於歌曲的體驗和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感受無法與他人分享。大腦在處理較高層次的體驗時,難以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所以便會造成準確率的差異性。
台夫特理工大學助理教授Derek Lomas表示,未來的腦電波會專注於研究「頻率」上,看看個人的審美和腦電波的共鳴是否一致,當人被音樂「感動」的瞬間,到底大腦是否會有同樣的反應呢?這能讓我們了解一個人對於音樂的喜好。
Lomas亦指出,未來的AI演算法甚至能整合腦電波數據,觀察你對於音樂的喜好,從而建立專屬於你的音樂播放清單。AI演算法更能用於電影產業上,例如利用這項技術觀察觀看電影的人的腦電波,看看他們喜不喜歡這部電影,從而預計電影作品在上映後會否賣座等。
資料來源:NewScien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