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是訓練有素的老手,也有可能罹患高山症,其實高山症的發生與否,和個人體力、年齡與性別沒有什麼關係,主要跟體質有關,所以過去曾經有過高山症的人,更須多加小心。沒爬山經驗的人,更須在登山前了解高山症的發生症狀,以便在危險發生時,即時作出反應。
什麼是高山症?
高山症也稱為「高海拔疾病」,當爬山高度在短時間內增加時,大氣壓力逐漸降低,空氣變得稀薄導致人體缺氧,而造成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喘不過氣等症狀,嚴重則可能昏迷甚至死亡。高山症容易發生在海拔2100米以上的高度,發作的原因主要跟登山高度、上升速度和個人適應能力三個因素有關。
高山症可分為三大類:
1. 急性高山症(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
最常見的類型,急性高山症通常在抵達高山後的1-12小時出現,通常最先出現的是頭痛症狀(但少數患者沒有),嘔吐是症狀惡化的重要指標,登山者一定要特別留意。症狀輕微者會在1-2天後自行緩解,嚴重則可能進一步發展成高海拔腦水腫。
輕度症狀:頭痛、頭暈、噁心、食慾不振、失眠、水腫
中度症狀:嘔吐、頭痛、尿量減少
重度症狀:呼吸困難、步態不穩、意識不清
2. 高山腦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
少數發生急性高山病的登山者,會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高度在3000-4000米時,高山腦水腫的發生機率約為0.1-2%。步態不穩是高山腦水腫的最重要指標,可請患者藉由腳尖對腳跟走直線進行測試,大約走5公尺,若有搖晃、走出線外等情形,則須立即下降到低海拔的位置,否則患者可能會昏迷,或在短時間內死亡。
高山腦水腫的最主要症狀為劇烈頭痛、步態不穩、噁心、嘔吐、行為異常、判斷力異常、幻覺、視覺混亂、意識模糊等症狀。
3. 高山肺水腫(Hight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
高山肺水腫也是一旦出現會快速導致死亡的疾病,而且速度可能比高山腦水腫更快,其發生率與高度、上升速度成正比。
高山肺水腫症狀包括運動能力變差、疲倦、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乾咳、胸悶,症狀嚴重則會呼吸困難、咳血、極度虛弱等,也可能合併高山腦水腫一起出現。
預防高山症5大要點
1. 謹慎規劃爬升速度
要預防高山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上升速度過快,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高度的變化,所以到達海拔2000-2500米以上的高度後,最好能在原地先待上2天,過夜後隔天再繼續往上爬,而且接下來每天爬升的高度(以過夜處的海拔高度為基準)不超過500米;此外爬升高度每增加1000米,最好要多花一天時間讓身體適應。夜晚的氣壓會比白天低,因此可以白天爬高一點,晚上則睡在海拔較低的地方。
若在登山期間發現自己開始頭痛、心跳加快或感到不適,就要趕快休息並停止繼續前進,調整自己的呼吸以減緩症狀。
2. 提早訓練體能
登山除了需要有好的體力,更需要肌耐力,尤其是大腿的肌群,因此可以在登山前一、兩個月練習深蹲,爬近山也是很好的方式,也要靠慢跑訓練肺活量。
3. 做好保暖
低溫會增加肺動脈壓,增加高山症的風險。而且穿錯衣物爬山會很危險,登山應穿著透氣排汗的機能衣褲,內層不應穿棉質衣物,因為一流汗,在衣服濕透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失溫,所以要帶上雨衣和備用保暖衣物,一旦內層衣服濕了,就馬上替換。
失溫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都還要危險,根據「瑞士失溫分級系統」,體溫降到攝氏35度時身體會劇烈顫抖,但意識還清楚;一旦降到32度,則會意識模糊、停止顫抖;若降到28度,則會失去意識。千萬不要因為嫌重或嫌麻煩,而沒有帶夠保暖衣物。
4. 爬山時的預防措施
- 減少劇烈的活動:如跑步或跳躍等
- 飲食:白天應主要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晚上則補充脂肪和蛋白質食物以儲存熱量
- 禁煙:吸煙會減少氧氣的吸入量,增加肺動脈壓
- 不要飲酒、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以免抑制呼吸中樞及缺氧換氣反應,此外,飲酒、服用鎮靜劑也會使意識狀態改變,容易和高山腦水腫症狀混淆
- 掌握好喝水時機:喝水可以幫助預防高山症,但行進期間喝太多水會容易抽筋,所以應在早上出發前喝700CC-800CC,行進間少喝,等大休息或抵達營地後,再補充足夠水分,且一天約需要喝2-3公升的水
5. 預防用藥
除了規劃好爬山的速度,吃藥也是預防高山症的方法。常見治療藥物包括止痛或止吐藥、Acetazolamide(Diamox,丹木斯)、類固醇藥物Dexamethasone、硝苯地平Nifedipine、威而鋼 Sildenafil、他達拉非Tadalafil等,上述藥物必須經由醫生開立處方單取得,出發前可先與醫生作諮詢。
若是曾經發生過高山肺水腫的人,如果上山前沒有先服用藥物,再發作的機會高達60%;而上山前若不小心感冒了,也會增加高山肺水腫的機會,因此一定要先評估好自己的身體狀況。
資訊參考來源: ihealth、cdc.gov.tw、commonhealth、skysc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