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將近,當外頭大太陽,室內卻吹著冷氣時,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容易讓人皮膚產生不適感,若身體還大量出汗,就得當心濕疹找上門。
什麼是濕疹?
濕疹(eczema)是種常見的皮膚疾病,特徵是在皮膚上出現紅腫且癢的斑塊,除了成人外,在嬰兒和青少年裡也很常見。
濕疹有哪些種類?
當人們提及濕疹時,通常會聯想到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其特徵是皮膚乾癢且出紅疹,這也是最普遍的慢性濕疹類型,其他種類的濕疹尚包括:
接觸性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指皮膚受到外在刺激而引起的發炎,可能造成紅、癢及灼熱感;但當刺激因子移除時,症狀就會消失。
汗皰疹
汗皰疹(Dyshidrotic dermatitis)通常出現在手指、手掌及腳掌,造成皮膚發癢且出現鱗片狀,或者發紅、皮膚龜裂且會讓人感到疼痛;而在女性身上較常出現汗皰疹。
錢幣狀濕疹
錢幣狀濕疹(Nummular dermatitis)會在皮膚上形成一圈印記,也會讓皮膚乾燥,通常出現在腳上,也較常出現在男性身上。
濕疹的症狀有哪些?
濕疹的常見特徵,就是紅、癢且乾燥粗糙,同時伴隨著發炎情形;濕疹可能突然爆發,而後好轉,又接著爆發。
而濕疹也可能在身體各處出現,特別是雙臂、內側手肘、膝蓋後方或是頭上(特別是下巴和頭皮);濕疹不具傳染性,且在某些案例裡,隨著年齡增長症狀也變得較輕緩。
其他症狀包括:
*急性發癢
*出現紅或棕灰色斑點
*皮膚表面出現小型突起,當抓時會滲出液體
*皮膚上有乾掉的黃色突起,可能是受到感染
*變薄且呈鱗片狀的皮膚
如果去抓濕疹部位,可能會更刺激皮膚,進而導致紅腫,甚至感染;必要時,就必需使用抗生素來治療。
哪些原因會導致濕疹?
目前尚無法確認濕疹的成因;不過,普遍相信濕疹是在接觸到某些刺激因子時,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的激烈反應。
有時候產生濕疹,則是由於身體對於蛋白質的異常反應;一般來說,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自動忽略自身的蛋白質,而去攻擊侵入者的蛋白質,像是細菌或病毒等,而身體出現濕疹,則是免疫系統失去分辨能力,而導致發炎情形。
導致濕疹爆發的原因包括:
*清潔用品裡的化學物質,會令人皮膚變得乾燥
*易致癢的物質,例如羊毛
*合成織物
*體溫升高時/體溫改變時
*流汗
*天氣濕度驟降
*壓力
*食物過敏
*動物皮屑
*上呼吸道感染
哪些會增加罹患濕疹的風險?
有些因素增加罹患濕疹的風險,例如在患有氣喘或花粉病的孩童裡,就常見到濕疹。而家族成員裡,若有受到濕疹所苦的人,則其他家庭成員,也有高機率會發展成同樣疾病。
濕疹如何診斷?
對於濕疹未有特殊的診斷方式,通常醫生會藉由觀察症狀,來辨認皮膚問題是否為濕疹;而皮膚貼布測試(skin patch test)則能查明確切的過敏原,例如接觸性皮膚炎等。
測試時,過敏原會被貼在皮膚上,而如果病患對過敏原產生過敏,皮膚就會開始發紅且變癢。
濕疹的治療方式
經由皮膚科醫生為病患提供診斷,即可準確地治療濕疹;有時候,甚至會使用合併療法來治療濕疹,而治療方式包括:
1.藥物治療
口服非處方藥(Oral over-the-counter,OTC)裡的抗組織胺,能舒緩搔癢症狀,它能阻擋細胞裡的發炎性物質,也就是會導致皮膚紅癢的組織胺;常見抗組織胺的藥物包括:
勝克敏 cetirizine
苯海拉明 diphenhydramine
飛敏耐膜衣錠 fexofenadine
氯雷他定loratadine
而某些抗組織胺藥會讓人產生睡意,因此被建議在無需保持清醒時使用;另外,像是可體松軟膏(cortisone)也能舒緩發癢症狀,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皮膚變薄等副作用。
在嚴重情形下,醫生也可能會開立口服皮質類固醇(oral corticosteroids),此藥物可能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副作用,包含骨質流失、情緒產生波動等。
2.療程
光照治療(phototherapy)使用紫外線或太陽燈,直接照射濕疹部位,能達到有效治療效果,同時也能治療細菌感染。
3.改變作息方式
壓力可能導致或激化濕疹症狀,而減輕壓力的方式包括:
*每天練習深呼吸
*做瑜伽
*冥想
*聆聽放鬆音樂
*以「睡得好」為最優先事項
4.替代療法
替代療法也能舒緩濕疹症狀,但可能存在潛在的副作用,因此要進行前,請先詢問過醫生,確認使用藥草或開始運動,會不會對病情有所影響。而替代療法包括:
*多喝綠茶、烏龍或紅茶
*使用椰子油、葵花油或月見草油
*針灸療法
*芳香療法
如何預防濕疹?
改變生活作息,例如減少壓力及增進睡眠品質,能有效地避免濕疹爆發;另外,也要避免接觸到可能的刺激物,例如易致癢的衣料、清潔力太強的香皂和清潔劑等,而天氣太冷,也可能引發濕疹。
而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要避免去抓皮膚,以致肌膚破皮;如果感到非常癢,可以輕輕摩擦表面,而非去抓;另外,平時要愛護自己的肌膚,可以使用保濕乳液擦拭,避免因為太過乾燥而導致濕疹出現。
資訊參考來源: everyday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