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試過用最短的時間,進行閱讀、蒐集各類資訊或記憶一項新的事物,卻老是苦惱於記得快、去得也快嗎?你可以嘗試輸出>輸入的學習方法,有助於鞏固已習得的知識。
輸出大於輸入 適合所有希望自我成長的人
根據作家樺澤紫苑的看法,許多人使用死背、不停輸入知識到腦中的方式學習,卻又經常忘記學習過的知識,像是學了外語,面對外國人時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或閱讀物理、化學等專門類書籍,卻解釋不出任何定理,無法與他人分享。
樺澤紫苑認為,即使透過大量的閱讀,或參加各式講座、論壇,只要無法做到「正確的輸出」,去實際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腦就無法轉化為長期記憶儲存,等同於浪費學習的時間、精力及金錢。
這是因為人一但超過20歲,大腦的神經網路就停止爆發性成長,無法像小孩子的大腦一般,如同海綿吸水一樣將知識完全吸收,因此更需要注重學習方法。
如何將知識「輸入」大腦?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Arthur Gates的研究,他為了暸解大腦的記憶和學習能力,將參與實驗的受試者背誦名人年鑑,並給予參與者不同的記憶和練習時間,結果發現,運用30%時間去記憶、70%的時間去練習的效果最好。
記憶正代表著「輸入」、練習則是「輸出」;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將學習過的知識,從短期轉變為長期記憶,應該依據3:7的原則來分配學習和練習的時間。
此外,複習也十分重要,因為一般存放在大腦海馬體的記憶,只能停留2-4週;但如果你透過了「説」和「寫」,不停地複習學過的內容,並在兩週內達到三次以上,則可以轉變為長期記憶。
如何將知識正確「輸出」?
1.學會運用「運動性記憶」
如果你想掌握一門外文,樺澤紫苑認為,除了加強聽說讀寫外,更可以提起筆一邊默唸、一邊寫下,這是因為肌肉在寫和說的時候,動作會經由小腦傳遞到海馬體,最後儲存到大腦裡。
這種「運動性記憶」,就像人在童年時學習踩單車和游泳,儘管多年未再接觸,也可以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重新複習,就是因為運動性記憶的緣故。
2.反覆地輸入和輸出
樺澤紫苑指出,當你練習完一門外語或做完一題數學時,到下一次輸入之前,應該要讓大腦進行「反饋」動作,去思考輸出時碰到的困難,來檢視學習狀況,而透過反省、改善及修正方向,不停地進行「輸入 → 反饋 → 輸出」的循環,能更強化學習的記憶及毅力。
3.適時放空可以活化大腦
除了學習外,讓大腦適時地「放空」也是優質輸出的必要條件,樺澤紫苑指出,在什麼事情都不做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也就是大腦各個區塊進行高度交互作用的大範圍網路,會開始進行頻繁活動,約是平時大腦活動的十五倍以上。
這有助於大腦去整合過去經驗和記憶,並為接下來的事件作出準備;因此,當有時間可「放空」時,應該好好珍惜,而不是將時間拿來玩手機,反而讓大腦變得疲憊。
4.交叉各種學習方法
如同前文所述,學習的輸入和輸出比例在3:7,因此當學完之後,應該花費加倍的時間複習,才能有良好成果。不過,也不需要太著重在紙本複習,可以透過將概念解釋給他人暸解、書寫、錄音等方式,將新的知識在兩週內輸出三次以上,並在週日進行強化複習,就能達到效果。
5.邊聽邊思考或邊讀書邊思考很重要
樺澤紫苑認為,當學習或參與一項事物時,大腦同時活絡地思考十分重要,你可以透過舉手發問,讓與會的大眾知道你已暸解這項概念,除了提高參與程度外,也會提升他人心中的評價。
6.用便條紙紀錄學習
樺澤紫苑提到,可以多買幾本筆記本,或乾脆使用便條紙來記錄所學的知識,以方便練習,避免因為太多筆記本,而找不到常用的筆記本,影響了學習效率。
此外,因為「寫」等同於「輸出」,因此在紙上寫下學習過的知識十分重要,但一定要限制時間,因為緊張感可以提高效率;同時先決定好架構,能讓寫作速度增快到3、4倍。
7.學習應樂在其中
當學習變成一項痛苦的事,可能會讓你不停地拖延進度,導致一事無成。樺澤紫苑解釋,當人在做一項開心的事時,腦中自動會分泌出多巴胺,能夠幫助專注力、學習能力和動力;但當人不情願地學習某事時,卻會分泌出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會對大腦的海馬體產生神經毒性,導致記憶中樞出現神經退化。因此,找出學習的樂趣十分重要。
*資訊參考來源:《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