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讓人說不出的痛,無論跑跳、上廁所甚至坐著,都讓人好難受。但根據調查,有四分之三的成年人,可能在人生中的某一個階段得到痔瘡。
痔瘡的定義
當直腸或肛門靜脈出現擴張或腫脹,或在排便時因血管摩擦破裂,造成出血甚至感染,就形成痔瘡。而當結締組織增大,患者在上廁所時很可能會感到不適或痛苦。
痔瘡不一定總是外露,但外露時看起來像是紅色腫塊,並可區分為三種類型:內痔、外痔、血栓性痔瘡。
大多數痔瘡情形並不嚴重,患者甚至可能沒留意到自己有痔瘡。每4位成年人裡,至少有3位會在人生某一階段長過痔瘡。不過,如果因為痔瘡影響到日常活動和排便時,應該立即就診。
1.內痔
當直腸出現內痔時,通常很難被患者發覺,但當人感到疼痛、搔癢、灼熱感或分泌出黏液,甚至排便時滴血,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
內痔又可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時,僅有少數出血
在第二個階段時,會出現出血和脫垂,但會自動縮回
在第三個階段時,如果有出血或脫垂,需要用手推才能縮回
到了第四個階段時,即使用手推也無法將脫垂部位縮回
痔瘡的脫垂看起來像是紅色腫塊,如果患者用鏡子自行檢查,很容易就會發現。而出現脫垂的痔瘡,很可能毫無感覺,也可能會出現搔癢或疼痛不適。
2.外痔
外痔通常出現在肛門表面,有時會被誤認成肛門腫塊。而外痔症狀,基本上與內痔相同,不過由於它們出現在直腸外側,當患者坐下、運動或排便時,很可能會感到疼痛。
當外痔膨脹時,在肛門皮膚表面能看到擴張的藍色靜脈,因此很容易就會發現。
3.血栓性痔瘡
當痔瘡組織含有凝血塊時,會在肛門周圍出現腫脹。無論是內痔或外痔,都可能會產生血栓,造成劇烈疼痛或搔癢、腫脹發紅,甚至在痔瘡周圍呈現藍色,需要儘速就醫。
什麼原因會導致痔瘡?
任何對肛門或直腸施加壓力的原因,都可能導致靜脈擴張,像是:
體重超重
排便時太過用力
常腹瀉或便秘
排便不規律
久坐不動
懷孕或生產
飲食的纖維不足
常使用瀉藥
年齡增長,使組織失去彈性
以上情形都可能導致痔瘡,而內痔可能會脫垂、外痔可能形成血栓。
應該何時就診?
當你在排便或久坐時感到疼痛,或肛門周圍出現任何不適,例如搔癢、灼熱感、出現腫塊或感覺腫脹時,請儘快就醫。
如何治療痔瘡?
治療方式可能因痔瘡類型、脫垂或症狀的嚴重程度而異。如果症狀較輕微,可以嘗試以下方式:
攝取高纖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例如酒精、辣椒或不易嚼碎的食物
維持良好排便規律
避免久坐
排便減少擦拭,改用水沖洗
使用非處方痔瘡軟膏
洗澡時坐浴10到15分鐘
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建議動手術切除,來防止疼痛及出現併發症,像是橡皮筋結紮術、痔瘡槍環狀切除術、紅外線療法或激光手術等,透過有經驗的醫生幫助,將痔瘡組織切除,並不會傷害到肛門括約肌,也不會造成失禁。
資訊參考來源: webMD、health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