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窒息患者通常會透過「頜骨前移手術」去改善睡眠時呼吸中止的問題,現在不用怕手術後會改變面容!香港大學已進行了一項研究手術,超過6成患者的狀況獲得顯著改善,目前論文也已發表於《國際口腔頜面外科雜誌》。
阻塞性睡眠窒息(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在台灣又稱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指的是人在睡眠期間出現淺呼吸或短暫停止呼吸等氣道阻塞的狀況,導致患者睡眠品質受到影響,即使長時間睡眠,依然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進而也導致生活質素降低,像是長期覺得疲倦、打瞌睡,或是精神難以集中、記憶力衰退、反應遲緩、容易情緒低落或焦慮;此外,較嚴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現健康問題,包括心律不整、高血壓、心臟衰竭、缺血性中風甚至猝死等。
在香港有20%、台灣則有25%的成年人,罹患了阻塞性睡眠窒息,不過事實上,小孩及老人各年齡層也有機會罹患阻塞性睡眠窒息,且體重肥胖者有更大的風險。 另外,下顎短小、有酗酒習慣、有心血管疾病及服用安眠鎮定劑的患者,也較容易有阻塞性睡眠窒息的問題。
阻塞性睡眠窒息臨床診斷可參考睡眠窒息指數(AHI),以每小時發生呼吸中止的次數來算,一小時中少於5次為正常;5-15次為輕度;16-30次為中度;30次以上為重度。
目前治療阻塞性睡眠窒息的方式包括減重、避免飲酒及服用鎮靜劑,也能透過持續配戴正壓呼吸器,維持睡眠過程中呼吸道的順暢,不過若這些非手術治療皆無效,患者便需考慮動手術擴大呼吸道。
有關阻塞性睡眠窒息手術包括切除或重置扁桃腺等軟組織。常見有效的方法包括「頜骨前移手術」,由於患者的顎骨通常較小或偏短,因此利用手術推前顎骨可有助擴張其上呼吸道,不過缺點就是將有可能改變患者的面型及牙齒咬合功能,且東亞人的嘴唇相對前突,想在不影響面型的下進行下頜前移手術十分困難。
為了克服這項困難,香港大學(港大)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的研究團隊提出了新的頜骨手術概念,涉及切割及重塑下頜骨骼的多節段截骨術,稱為節段性下頜前移(segmental mandibular advancement, SMA),也就是拉直頜骨以創造空間並推前整個下頜,舌頭底部的骨骼氣道能比手術前擴大2.8倍,使呼吸更順暢;更重要的是,這項手術兼具面部外觀及咬合功能。
近6成患者睡眠窒息指數(AHI)在5以下
此項嶄新的頜骨手術概念應用在12名中度至嚴重程度的患者身上,研究結果顯示有顯著的改善!手術前患者平均每小時會出現42.4次窒息或半窒息,而手術後一年他們的睡眠窒息指數(AHI)平均每小時降至9次,其中有11名的睡眠窒息指數(AHI)降低一半或以上,且7名患者睡眠窒息的跡象幾乎消除,符合手術治癒定義睡眠窒息指數(AHI)在5以下。
上述研究數據於一年的研究期間保持不變,手術中也沒有出現重大併發症,在在證明,節段性下頜前移手術(SMA)對於嚴重阻塞性睡眠窒息(OSA)患者來說是安全且有效的潛在治療法,也為未來治療阻塞性睡眠窒息的相關研究,奠定基石。港大進行這項手術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副教授梁耀殷醫生也指出,此研究為全球首個證明節段性下頜前移手術(SMA)能有效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窒息,基於東亞人面部的獨特性,不僅顯著擴張了呼吸道,也兼顧了面部美學和顎骨功能。
資訊參考來源:香港大學牙醫學院、cpap、台灣國泰綜合醫院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