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進行骨科手術後的患者傷口處很容易因細菌感染,引發骨髓炎,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治療,且若過度使用抗生素,恐會損害先天免疫功能,導致更多病原體出現,不過港大研究團隊傳來好消息,一款新研發「二維抗菌的納米片」,不僅可有效清除深層骨組織中近100%的耐藥性超級細菌MRSA,未來也可用於治療膀胱炎、腹膜炎及骨癌患者手術後常見的細菌感染,對這些患者來說,無疑是一項福音!
進行骨科手術後或有開放性骨折的患者,常會感到患部紅腫、熱痛,還會有畏寒、高燒的情形,其實這是一種常見骨髓炎臨床的症狀,其病毒、細菌來自血液循環或開發性的傷口,若沒適當的治療,恐會蔓延至骨骼外面的軟組織膿腫,嚴重感染的患者還可能面臨截肢及致命的敗血症。而常見的骨髓炎潛在的危險族群包括老年人、糖尿病或週邊血管疾等患者。
過去想治療骨隨炎、骨組織感染等問題,包括清創手術及注射抗生素,不過骨深層組織的感染位置,一般已有細菌膜生成,因此治療的成效並不明顯,且若過度使用抗生素,恐會造成先天免疫能力受損,引發更多耐藥病原體出現。
為了解決此一問題,香港大學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楊偉國團隊研發了一款新型非入侵性、非抗生素類抗菌納米片-TisC2-SD(Ti3+)納米片,能在超聲波的誘導下,產生出大量的活性氧作為殺菌劑,再利用中性利細胞膜(NM)表面修飾技術,有效捕捉並消除深層骨組織中耐藥性的金黃葡萄球菌,及超過99.72%的超級細菌MRSA,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學術周刊《先進材料》 。
港大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教授楊偉國指出,這次除研發新型抗菌納米片外,超聲波感應的聲敏劑更能將抗菌納米片其活性氧釋放位點從零維轉變為二維,大幅增加活性氧的產量。另外,過去也曾試過非抗生素殺菌治療策略,也就是透過光動力療法或光熱療法來治療骨髓炎等問題,不過光波無法有效穿透深層骨組織,這次利用超聲波進行治療,對人體有較高的穿透力,因此也期盼未來這項技術也能用於膀胱炎、腹膜炎或骨癌患者術後常見的細菌感染等治療。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