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出現發炎症狀,諸如: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等,我們常會使用止痛藥。但市售的止痛藥物繁多,且傳說止痛藥吃太多可能會傷肝、傷腎,到底症狀發生時,該如何選擇適合的止痛藥?以及如何避免止痛藥傷身呢?
3類止痛藥需視症狀選擇使用
當有需要使用止痛藥時,就必須對於止痛藥的種類有所了解,才能真正達到藥到痛除,並減少副作用產生。不同類別的止痛藥,對於身體的傷害也不同。一般我們會使用的止痛藥大略可分成以下3類:
1.乙醯胺酚類止痛藥(不含消炎成分)
此類止痛藥不具有消炎作用,可空腹食用。像是必理痛(acetaminophen),就屬於這一類,原理是運用阻斷中樞神經系統疼痛傳導的方式,來緩解病人的頭痛、經痛、關節痛、牙痛等。每次服用500mg,且須間隔4-6小時,才能再次使用。但因為藥物是經由肝臟代謝,且在美國也有因服用乙醯胺酚類止痛藥,造成急性肝衰竭的案例,所以建議一天不可服用超過8顆,且有肝臟疾病者也不適合使用。
▲發燒時經常必須服用止痛藥。
2.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含消炎成分)
這類藥物含有消炎成分,所以不可空腹食用。主要是用來退燒、鎮痛、消炎,常見藥物有:阿斯匹靈(asprin)、布洛芬 (ibuprofen)等。每次服用400mg,且需間隔6小時,才能再次使用。但也因為他的消炎作用,並經由肝、腎代謝,經常使用會對肝、腎及腸胃造成傷害,尤其對腎的副作用最大,因此腎病患者不建議使用。
3.嗎啡類止痛藥(醫師處方用藥)
此類藥物為醫師處方用藥,一般人無法自行在藥局購買。而它主要是用於急性、慢性疼痛或癌症疼痛的止痛,譬如傷口疼痛、癌症疼痛、腫瘤壓迫的神經病。此類止痛藥副作用大,可能引起噁心、嘔吐、便秘、暈眩、皮膚過敏、尿液滯留、成癮性等,一般民眾不建議使用。
特殊族群購買止痛藥須知
雖說止痛藥是一般家中的常備用藥,但若濫用的話,也可能會發生問題。除了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外,當身體出現疼痛,很可能是有潛藏的病因,若未經詳細的檢查及醫師診斷,就胡亂服用止痛藥,長期下來反而會延誤病情,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除此之外,在使用止痛藥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項:
.年長者服用,較易出現消化道問題
隨著年紀增長、生理機能老化,胃黏膜的功能可能會減退,若此時又自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會引發胃黏膜損傷、腸胃道出血或消化道潰瘍。
▲年長者使用止痛藥要小心,以免引發消化道疾病。
.懷孕時服用不當,恐造成胎兒腎損傷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20年發布的用藥警訊中,曾提醒懷孕婦女應謹慎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為有多位孕婦在服用後,引發了胎兒的腎臟異常及羊水低下,因此,懷孕20周以上的孕婦不建議使用此類止痛藥。
.蠶豆症患者要小心引發溶血反應
蠶豆症患者若需使用止痛藥,必須避開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可能引發溶血反應,嚴重將危及生命。
除了上述族群應特別注意止痛藥的使用外,患有肝腎、腸胃疾病的人,也建議由醫師開立止痛藥;而一般人若偶爾需要時至藥局購買止痛藥,只要謹記不過量,藥物大多可經由身體自行代謝掉,所以不需過於擔心可能引發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