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名男嬰早前感染腸病毒並誘發手足口病,導致發燒、手部和腳部都出現紅疹,更因為口腔的潰瘍情況太嚴重,導致無法進食,需要住院治療。到底手足口病如何傳播?何時才是高峰期呢?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傳染病,全名為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根據衛生署的資料顯示,手足口病可以透過接觸感染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水痘或糞便,或接觸受污染的物件傳播,常見於5歲以下的小童身上,但偶然也有成人感染的案例,成人的案例多是由於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而由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有較大機會引發其他併發症,例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死亡。
感染手足口病的徵狀
感染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莫名疲倦等症狀,然後在手部、腳、口腔、舌頭等部位出現細小的紅點、潰瘍或水痘,這些紅疹大約會在一周後消失。在治療方面,感染手足口病的患者多數可以自行痊癒,不需特殊的治療方法。患者應該多休息,補充充足水分,並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不要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若口腔潰瘍嚴重或持續高燒不退,亦可以配合藥物治療。
因為年紀太小的孩子很難具體說出自己哪裏感到不適,所以家長切勿掉以輕心,要多留意孩子的狀態,如果發現孩子突然食慾不佳,或是唾液分泌增加,都有可能是因為口腔潰瘍導致。
何時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
手足口病全年都會出現,但高峰期一般在5月至7月,所以每年大約4月左右,手足口病的案例就會開始上升,有時10至12月亦會出現小型高峰期,通常會在幼兒園或校舍發生小型的群體感染。因為手足口病傳染性極高,病毒能夠在物品上存活超過一天,人與人之間亦能透過飛沫(唾液、咳嗽或打噴嚏)傳播,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病徵時,應盡快帶孩子看醫生,並留在家中隔離,待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痘結痂痊癒後再上學,以免造成群體感染。
資料來源:衛生防護中心、HealthLink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