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理期的身體狀況,是觀察婦科是否出現異常的最好時機。當生理期時經血過多、週期時間長、伴隨著腰部痠痛,如果還有貧血症狀的話,別輕忽這些病徵,需要留意是否是女性朋友常有的婦科困擾、非癌性的「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形成「子宮肌瘤」的因素
根據美國婦女辦公室(OWH)資料指出,「子宮肌瘤(Uterine fibroids)」經常出現於40-50歲左右婦女身上,約有20-80%婦女在50歲時會出現子宮肌瘤。而子宮肌瘤是由子宮壁肌肉和締結組織形成的腫瘤,大部分為良性、少數有癌化可能。
子宮肌肉組織為何會長出腫瘤,確切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由於介於15-49歲的育齡婦女都可能發生,需要定期健康檢查留意。不過,醫界就研究和臨床經驗,仍歸納了以下幾點可能因素:
1.遺傳:
因為家族基因的關係,如果家中母親、姊妹有子宮肌瘤,就會提高發生的機率。
2.激素:
雌激素、黃體素是每個月為懷孕做準備的激素,它們刺激子宮內膜的發育,同時也可能促進子宮肌瘤的生長。如果已懷孕婦女有子宮肌瘤,就需要請醫生特別追蹤留意,避免排擠到胎兒生長空間。因此,進入更年期後婦女,因激素分泌量減少,子宮肌瘤也會跟著縮小。
3.其他因素:
像是肥胖、缺乏維他命D、愛吃紅肉、少吃綠色蔬菜、水果和奶製品,此外,酒精也是會增加誘發生長的風險。
依照生長位置,子宮肌瘤分成4種不同類型
肌瘤可以是單一腫瘤,也可能會成簇生長,大小從1mm到20cm左右,甚至可能更大。不過,隨著肌瘤生長位置不同,子宮肌瘤可分作4種類型:
1.子宮壁內肌膜:
位於子宮壁肌肉層,此為最常見的類型,但因症狀不明顯也是經常被忽略的一種,往往肌瘤長到約7-8cm後,才較容易被發現。
2.黏膜下肌瘤:
此種肌瘤主要長在受精卵著床的黏膜層,並往子宮腔內生長,導致經血量過多。除了會干擾受孕之外,如果懷孕了也會受激素影響使肌瘤快速長大,進而提升流產機率。
3.漿膜下肌瘤:
存在於子宮腔肌肉層,但較接近子宮外側、往骨盆腔方向生長,由於發展空間大,也是等到長到一定體積、產生壓迫出現症狀後,才較易被發現。
4.有蒂肌瘤:
為最不常見的類型,除了長在子宮內部,也可能長在子宮外側,其特徵為肌瘤會有細長如蒂的組織連結子宮。
體積較大的子宮肌瘤,較易出現身體不適症狀
由於大多數肌瘤以及體積小的肌瘤,不會引起任何症狀,僅需要定期追蹤觀察即可;如果肌瘤長到一定大小的程度,可能會導致以下狀況:
1.生理期經血過多、經期較長、有血塊。
2.下腹部有腫脹感,甚至明顯腹部隆起像懷孕。
3.造成膀胱、直腸壓迫,形成排尿次數增加、尿失禁、排便困難等狀況。
4.經期疼痛、骨盆腔疼痛、腰背疼痛或性交疼痛。
5.導致懷孕出現併發症,疼痛或胎位不正、難產、產後出血等情形。
若有以上相關的症狀,務必要盡快就醫、接受檢查,依照肌瘤生長位置與個人未來是否生育、保留子宮等問題討論,才能進一步規劃治療方針,通過治療即可改善症狀。
資料來源:The Office on Women's Health(OWH)、Cleveland Clinic、MAYO CLINIC、health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