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覺醒來,不知道被什麼東西咬了,身體長起一堆腫包、紅疹,甚至出現一整片的紅斑,到底是被什麼東西偷襲了?究竟夏天有哪些常見的蚊蟲?又該如何辨別是被哪種惱人小蟲咬了呢?
從叮咬位置、傷口外觀判斷
1. 蚊子
被蚊子叮咬之後,會先呈現柔軟、蒼白的腫塊,再來變成一個或許多個紅色腫包,雖然被蚊子咬了後只會搔癢,不太會有劇痛的情形,但是蚊子可能帶有登革熱、寨卡病毒、日本腦炎、瘧疾、基孔肯雅熱等傳染病,尤其是登革熱死亡率高達50%,若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後眼窩痛,出疹或有明顯出血狀況,應及時就醫治療,不可小覷。
2. 小黑蚊
小黑蚊其實不是蚊子,而是一種吸血蟲,屬於「蠓科」,由於小黑蚊的飛行高度通常在一米以下,所以常叮咬人的小腿、膝蓋或手肘部位,而且一咬就是好幾個包,且奇癢無比,嚴重者會產生過敏反應。但是幸好,小黑蚊不像蚊子一樣帶有傳染病,只算是騷擾性昆蟲。
小黑蚊只在白天活動,容易在樹下、雜草、有潮濕青苔的地方出沒,或是往走廊、涼亭、庭院等人多的地方移動。出門時可穿長袖、長褲預防小黑蚊。
3. 跳蚤
跳蚤通常會在晚上睡覺時偷襲人,其叮咬會造成許多顆小小的、紅色的凸起疹子,每個紅疹會互相距離1-2厘米,成片、成群且極癢。
跳蚤體長約1~6毫米,可能會從貓、狗身上躲到床上、地毯裡,或是室外的草叢、木頭裡。如果你發現你被咬的位置大部分都在小腿以下(跳蚤的彈跳高度),如小腿、膝蓋、腳踝周圍或腳背,而且呈一直線或是三角形排列的紅疹,那很有可能就是跳蚤咬的。
4. 禽螨
禽蟎叮咬與跳蚤叮咬所產生的紅疹很像,但是禽螨叮咬的位置很特殊,通常會是在衣褲的交接處、腋下、胸腹部或是胸罩邊緣,而跳蚤主要是叮咬四肢,兩者行徑大不相同。
禽蟎很小,身長小於1毫米,通常寄生於野鳥和家禽類身上,以吸血維生,如果想預防禽蟎,必須要驅趕自家附近的鳥類、鳥巢,若窗戶旁邊或冷氣上有鳥類築巢,就要特別小心禽螨爬進室內。另外不要在有鳥會出沒的地方曬衣服,否則禽螨可能會跑到衣物上。
5. 恙螨
恙螨非常小,體長小於1毫米,若是被叮咬,很容易與感冒混淆,潛伏期約1~2週,並出現像是頭痛、發燒、喉嚨痛、出汗、冷顫、咳嗽、肌肉痠痛、關節痛、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甚至引發蕁麻疹,或感染立克次體細菌,造成休克、血壓驟降、肺炎及心肌炎等併發症,死亡率高達60%。
被恙螨咬了,其唾液還會造成皮膚表層和真皮細胞壞死,形成深色焦痂,雖然看似嚴重,但卻不會疼痛。恙螨平時出沒在草叢、深山中,如果出門、爬山經過草叢,回家後要趕快洗澡、把衣物換下,因為恙螨能在衣物上存活數日;若出現發燒等症狀,就有可能是被恙螨咬了,看診時可主動告知醫生,以供其參考、判斷。
6. 隱翅蟲
隱翅蟲身長約1厘米,身體黑、橘相間,有趨光性,常在晚上飛到住家附近或有亮光的地方。看到隱翅蟲,千萬不要急著打牠,可以用紙或扇子把它送到屋外,或是輕吹讓牠離開,因為隱翅蟲的毒液具有強烈腐蝕性,會造成皮膚潰爛、長水泡,樣貌甚是恐怖,嚴重時還可能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而且光是被隱翅蟲爬過手臂,其毒液就會導致膿皰產生、發炎、長線狀傷口或灼傷,若是不幸被隱翅蟲的毒液攻擊,千萬不要再用手去碰,可冰敷、用肥皂及大量的清水沖洗,並盡快就醫。
隱翅蟲常出現在水田、草叢、樹林中,也喜歡在下雨過後出沒,要避免隱翅蟲進入屋內,晚上最好關好門窗,睡前也可以檢查床上有沒有蟲。
資訊參考來源: heho、edh.tw、 common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