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輪椅劍后」之稱的余翠怡,是目前累積最多殘奧會金牌的運動員,現在正努力準備明年的東京殘奧會。失去一條腿,並沒有挫敗她。余翠怡的故事,正正反映出她的堅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11歲患上骨癌 世界變得不一樣
當大家在快快樂樂地跟同學們度過小學校園生活時,余翠怡開始變得不一樣﹗她在11歲時,確診患上骨癌。進行換骨手術後卻傷口發炎,最終要截肢。年紀小小的她,要面對換骨手術、一連串的化療、藥物治療、截肢……,所經歷的痛楚、恐懼,相信大部分人都難以感受。
「可能當時年紀太小,只覺得換骨後傷口不斷發炎,成日要回家洗傷口很麻煩,所以最後決定截肢。當時沒想到將來要面對的困難,反而覺得截肢後會較不斷洗傷口更好﹗」
余翠怡回想從手術室出來後的感覺,「清楚知道自己是沒有了一隻腳,但腦海裡,仍覺得自己的腳趾在動和痕癢。」
雖然身心都有了準備,但截肢手術後的適應仍是漫長的。「學習利用義肢走路的過程是很辛苦的﹗即使是簡單的站起來、向前向後,也要重新學習運用身體其他部分用力及平衡。」
16歲開始劍擊 逐步邁向世界舞台
從游泳轉為劍擊
余翠怡直言,截肢後第一項接觸的運動是游泳,後來認識了玩劍擊的朋友,問她有沒有興趣嘗試輪椅劍擊,她便膽粗粗一試。
「最初被劍擊吸引的是那副裝備,全身白色衣服、一個面罩、一支劍,看上去十分有型﹗」當接受訓練後,余翠怡便愛上了這項鬥智鬥力的運動。「如果能用自己的戰術擊敗對手的話,帶給我的滿足感是非常大,所以決心要成為輪椅劍擊運動員。」
最難忘的比賽
2000年,當時16歲的余翠怡才開始接觸劍擊,翌年便有機會代表香港到意大利參賽,首次出賽便獲得兩面銀牌,同年在匈牙利世界賽又摘下一金一銀佳績。2004年,她在雅典殘奧會再有突破,奪得女子個人花劍、個人重劍、團體花劍、重劍金牌,成為首位在同屆殘奧會奪得四金的劍擊女運動員。
問到多年來最難忘一役,她認為是2008年的北京殘奧會。
她憶述,除了在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地方作賽具有特別意義之外,記得首天出戰女子個人重劍決賽,未能成功奪金,非常失落。「那天晚上一閉上眼,腦子全是決賽情景,想到有100個方法可以勝出,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做不到。」
翌日起床便要迎戰花劍決賽,余翠怡知道她需要將失落的情緒拋掉。決賽中,她從領先變為落後,「不知為什麼,當時沒有緊張的感覺,只是心裡鼓勵自己,可以一劍一劍贏回來,最終獲得金牌。」
余翠怡認為,得到金牌的快樂也不及看到自己的成長。「24小時前,我還在失落之中,24小時後可冷靜處理比賽並勝出。想讚一下自己,能夠成功調節心理狀況,看到自己的成長。」
決鬥中的心理戰
「在奧運會決賽的選手,已是全球最厲害的了,要比的已不單純是技術上的差異,而是在心態上。」
她直言,如果比賽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或心理狀態,便很難去控制對手。「要透過不同的經驗,或是失敗,才能從中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這正是比賽最難訓練的一環﹗」
全職劍擊運動員以外的人生
創立劍擊學院
2013年,余翠怡跟幾位教練朋友合資開辦主要以少年兒童為對象的劍擊運動學院。她指,除了可向外界推廣劍擊運動外,也希望讓小朋友知道勝負的意義,並接受失敗。
「我希望小朋友知道參與運動不一定要勝出,有時從失敗中學習到的,比不斷勝出時學到的更加多。如何從失敗中學會檢討,並將失敗轉化成下一個目標,相信對他們的成長才是最重要。」
她笑言,望著一班學劍擊的小朋友,也喚起自己的初心,「不是為錢,單純是愛」,讓她繼續堅持劍擊運動。
電台主持
除了是全職殘疾運動員及經營劍擊學院,余翠怡還涉足電台,星期六晚會在大氣電波聽到她的聲音。
「做電台主持是我從小到大的夢想,而通過成為主持,也訓練到我的思維方式及溝通的技巧。」
媽媽默默的愛護
在余翠怡的精彩人生中,她要感謝媽媽的愛。她憶述小時候,媽媽在自己患病期間,不論風吹雨打,都會來醫院照顧她。「有一天在醫院,我看到媽媽哭了,我意識到媽媽對自己的擔心,以及為自己要經驗病痛感到傷心。我輕輕拍了拍媽媽,心裡叫自己一定要聽醫生的話,一定要病好,不要媽媽為自己而哭﹗」
到長大後成為運動員,即使媽媽對她的關心不愛說出口,但會透過煮她喜歡的食物、到比賽場地打氣等等的表現,讓她知道媽媽及爸爸在她背後默默地支持著。
生命的體會 沒遺憾的人生
不平凡的經歷,讓余翠怡體會到生命的意義,造就了她正面積極的人生觀。她認為,生命是很難掌握,但可以選擇如何把握生命。
「每天睡覺前我會問自己,有沒有活好今日?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會不會為自己留有遺憾呢?我希望每天都回答到,我沒有遺憾﹗」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