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肥胖的印象大多為吃太多、代謝不好,不過外國研究指出肥胖類型可分為4種,有些人甚至有「混合類型」出現。為此專家建議,減重前先找出自己的型態,並且遵照醫生的用藥建議,搭配飲食控制、運動,讓減重更有效益。
台灣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於個人Facebook專頁分享這則外國研究,他指出,研究團隊招募450名體型肥胖的受試者,針對所有的飲食型態(包含飢餓感、飽足感、胃排空狀況)、基礎代謝率等各面向進行分析,最後將這450人的肥胖歸類為以下4類型:
【肥胖4類型】1. 飢餓大腦型(Hungry Brain)
經常備有其他零食或喜歡吃buffet,直到飽足感出現為止,比起其他類型來說,攝取的總熱量多出了62%。
▲喜歡吃buffet以獲得充分飽足感者屬於「飢餓大腦型」。
【肥胖4類型】2. 情緒飢餓型(Emotional Hunger)
由於焦慮感比其他類型高出2.8倍,只要出現焦慮或負面情緒,便會透過進食來平撫,屬於情緒性進食。
▲「情緒飢餓型」傾向透過進食來平撫焦慮或負面情緒。
【肥胖4類型】3. 飢餓腸道型(Hungry Gut)
這類型受試者的胃排空速度比其他人快了31%,容易飢餓,進食量因此提高。
【肥胖4類型】4. 代謝異常型(Slow Burn)
因基礎代謝率比其他人低了12%,導致更多熱量囤積於體內而造成肥胖。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受試者不只有單一類型的肥胖,有時具有2類型、甚至4類型的狀況,對於想靠意志力、或飲食控制來減重的人來說,難度恐加倍提升。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團隊嘗試將受試者分為「依類型投藥治療」以及「未分類投藥治療」兩組別,經過一年後發現,前者可幫助受試者減去15.9%體重,而後者則只有9%,顯示依類型給予藥物治療可使減重更有具成效。
小提醒,減重用藥仍需透過正規醫療程序(例如:就醫諮詢),切勿自行買藥服用,避免出現不適症狀而影響健康。
資訊參考來源:蔡明劼醫師Facebook@Dr.TsaiHealthFit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