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組織胺跟類固醇有甚麼分別?抗組織胺是治療過敏的常見藥物,可以用來治療鼻過敏、濕疹、蕁麻疹等症狀。如果蕁麻疹的症狀較為嚴重,則可能會搭配口服的類固醇,來幫助減緩發炎症狀。早期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會造成嗜睡、疲倦、口乾舌燥等副作用,第二代抗組織胺則大大改善了這些問題,所以使用上較不用擔心。
什麼是組織胺?
在了解抗組織胺藥物的作用之前,應該要先知道什麼是組織胺。組織胺其實是身體裡的自然分泌物,廣泛存在於人體組織當中,像是皮膚表皮血管、鼻咽喉粘膜、胃腸道黏膜、肺臟、腦部等處的「肥大細胞」當中。肥大細胞是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溝通橋梁,會參與身體的免疫調節,與抗體結合並共同對抗外來的過敏物質。
當免疫系統遇上過敏原,像是花粉、灰塵、塵蟎、貓或狗毛、海鮮等,免疫細胞就會下令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到血液當中,並造成血管擴張、水腫、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皮膚癢,甚至是心跳加快、胃酸分泌等過敏反應。
知道了什麼是組織胺以後,那麼所謂的抗組織胺藥物,就是為了防止並降低組織胺所造成的過敏反應與症狀,所製造出來的藥物。
類固醇與抗組織胺藥物的差別
類固醇和抗組織胺一樣,兩者都是治療過敏反應的藥物,那麼兩者差在哪裡呢?
類固醇這種藥物和抗組織胺一樣,人體也會自行分泌,只不過人體自行合成的類固醇是腎上腺皮質所分泌出來的荷爾蒙,能夠調節免疫系統,抑制細胞的發炎與免疫反應,所以也經常被用來治療過敏、發炎相關的疾病,像是過敏、濕疹、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氣喘等,使用範圍相當廣泛。至於人工合成的類固醇,大多是指含有醣化皮質荷爾蒙的藥物,和人體自行分泌的荷爾蒙具有相同功能。
簡單來說,類固醇和抗組織胺的差別在於,抗組織胺藥物的主要作用為減少組織胺的分泌,降低神經對過敏原所產生的反應,但是沒有辦法解決身體發炎這個根本的問題;而類固醇卻能夠真正抑制發炎反應,同時也能抗過敏,治療急性或慢性發炎疾病,所以當使用了一定劑量的抗組織胺藥物,卻仍然無法壓制住身體的過敏反應,這時候就該改成使用類固醇,或是兩者搭配一起使用,讓身體不要一直處在發炎狀態,造成長期慢性發炎。
抗組織胺藥物的副作用
第一代抗組織胺
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容易產生疲倦、嗜睡、暈眩、四肢無力、口乾舌燥的副作用,甚至還會造成便秘、排尿困難、視力模糊,因此不建議本身患有攝護腺肥大、尿道阻塞、青光眼等症狀或疾病的患者使用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
第二代抗組織胺
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的效用比較持久,並改善了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容易產生嗜睡、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也較不會造成口乾舌燥、便秘、排尿不順等副作用,但是少部分的人可能會出現心律不整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