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一公升的眼淚》讓許多人因此認識「小腦萎縮症」這個疾病,患者發病後會走路搖晃、容易跌倒,好像企鵝一樣,因此被稱為企鵝家族。要注意的是,小腦萎縮症不只是遺傳才會致病,長期飲酒過量、缺乏維他命B12、長期服用神經抑制藥物等,也可能造成小腦萎縮。
認識小腦萎縮症
小腦萎縮症又稱「脊髓小腦萎縮症」或「脊髓小腦失調症」,是一種小腦退化性神經系統疾病,發病後患者的肌肉控制能力、運動能力和平衡感都會受到影響,初期會走路搖晃、易跌倒、動作反應不靈敏、失去動作的流暢性,不能進行跑步、打球、爬山等活動;中後期甚至會導致眼球轉動異常、 吞嚥困難、講話含糊不清、呼吸困難、喪失行走能力、臥病在床等現象。
小腦萎縮症無法被治癒,且通常是在成年後才發病,發病年齡大部份是從20-40歲開始。雖然小腦萎縮症大多是遺傳所造成,不過還是有部分患者因為長期服用藥物(中樞神經抑制劑、鎮靜劑、抗癲癇藥等)、長期過量飲酒(酒精性小腦萎縮)、缺乏維他命B12、血管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腫瘤、多發性系統萎縮症及神經發育異常等原因而罹患此病。也就是說,小腦萎縮症並不像一般所認知的那樣,單純是因為遺傳才會得病。
而因遺傳所導致的小腦萎縮症,通常只要父母或家族中有一人是此疾病的患者,其後代子女不分性別都會有一半的機率得到此病,目前臨床上已找到49種基因突變的類型,而這些類型分別會造成不同的退化症狀。
小腦萎縮症診斷方式
磁力共振:透過磁力共振掃描病人的大腦,以判斷是否有小腦萎縮狀況。
基因分析:基因分析可判別患者的患病類型、症狀與病情的未來發展,與是否可能遺傳給下一代。
小腦萎縮症治療方法
目前仍沒有藥物可以根治小腦萎縮症,只能透過復健跟藥物治療,減緩發病速度與病情。
復健治療建議
1. 復健治療:對於減緩小腦退化的速度來說非常重要,透過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或言語治療,可能有助舒緩病情,並穩定與改善肢體及語言功能。
2. 注意飲食:小腦萎縮症病患須攝取足夠營養,才有體力進行復健;平時多吃富含Q10的食物,像是海產類(鯖魚、呑拿魚、沙甸魚等)、牛肉、雞肉;植物類食物如菠菜、椰菜花、大豆、橄欖油、椰子油;堅果類如花生、胡桃、腰果等,能使細胞產生能量,改善運動失調的情形。
3. 規律運動:缺少活動將導致身體機能下降,適度進行肌耐力運動如屈膝仰臥起坐、簡單的傳接球運動,以及著重在肩頸及腕部肌群的伸展運動,都能幫助患者維持肌肉的控制能力與身體的柔軟度,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
4. 保持正向心理:小腦萎縮症對於病患造成的心理創傷頗鉅,因此建議病患進行適當的心理治療。保持心情愉悅也能對減緩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正向作用,維持社交、與親人的正向互動,接受他人的關心與愛,也能在患者的生命當中產生正面的能量循環。
資訊參考來源:kb.commonhealth、heho、hkscaa.org、snerdtaiw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