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習慣使用紅外線燈舒緩身體痠痛,例如肩頸、腰背、關節等處,近年來更是興起購買熱潮,讓紅外線燈成為不少家庭的必備品。消委會針對市售8款紅外線燈進行實測,除了公布結果之外,也呼籲消費者留意產品標示上的4大資訊。
紅外線燈的使用原理
紅外線燈(Infrared Light)可分為近紅外線、中紅外線及遠紅外線,一般用於物理治療的為近紅外線,屬於「熱能」治療,具有良好的穿透性與熱效應。透過紅外線所產生的輻射熱能,在皮膚局部表面進行加熱,讓血管、淺層肌肉吸收後轉為熱能,藉以促進血液循環、鬆弛肌肉,進而緩解疲勞與身體痠痛。
8款紅外線燈 購買前確認「產品標示說明」
此次消委會實測8款於醫療用品店、電器店以及網絡商店販售的紅外線燈,售價在港幣$598~$2,396之間,品牌、型號如下:
#1 Asante SN-51
#2 德國博雅Beurer IL11
#3 德國博雅Beurer IL21
#4 德國博雅Beurer IL35
#5 德國博雅Beurer IL50
#6 量品Tailor Made TM200
#7 量品Tailor Made TM300
#8 Yeollin Sesang IR-2014
▲消委會實測8款紅外線燈。
值得注意的是,當中幾項使用資訊標示未全,為此消委會也特別列出,呼籲消費者購買前應仔細確認產品說明書:
紅外線燈產品標示1:確認「照射面積」
照射面積較廣的產品(如#1、#5、#6、#7),適用於雙肩、腰部等面積較大的部位;其餘產品則標示無相關資訊。
紅外線燈產品標示2:確認「照射角度」
可調校照射角度的產品(以垂直角度為佳),能提升紅外線穿透皮膚的深入度、吸收量;其中無段數調校產品的使用靈活性高(如:#1、#5、#6、#7、#8), 可列為優先考量。
紅外線燈產品標示3:確認「照射距離」
紅外線燈距離皮膚越近、溫度越高,相對也容易造成皮膚不適或灼熱感,因此照射距離的拿捏很重要;而依各產品特性的不同,照射距離也有所差異(例如:#1照射距離為30cm、#3為80cm)。在上述8款產品中,僅#8未標示資訊,其餘產品皆有提供。
紅外線燈產品標示4:確認「照射時間」
為避免使用時間過長,消委會表示紅外線燈產品皆應標示建議使用時間(如:#1建議最長使用時間為12~15分鐘);值得一提的是,#8標示使用時間最長為60分鐘,不過專家建議仍以15~20分鐘為宜,避免造成血管過度擴張,導致血壓下降,甚至燙傷或灼傷。
除了上述4大產品標示之外,消費者也可留意是否有過熱安全保護裝置、防紫外線功能、自動關機、可調校高度 / 紅外線強度等功能,多方確認相關資訊,以選出更適合自己的產品。
▲消委會針對8款紅外線燈公布調查結果。(圖片來源:消委會)
這些族群「不宜」使用紅外線燈
雖然紅外線燈具有改善血液循環、舒緩痠痛等優點,但並非人人適用,以下這些族群皆避免:
1. 照射部位有皮膚外傷、發炎等情況
2. 皮膚對「熱」敏感
3. 血管疾病患者
4. 糖尿病患者(對熱的知覺度低,易有危險)
5. 服用鎮定劑、止痛藥者(對熱的知覺度低,易有危險)
6. 認知障礙患者(對熱的知覺度低,易有危險)
7. 孕婦
8. 幼童
*資訊參考來源:消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