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被噪音干擾到無法入睡嗎?根據多項研究發現,噪音可不只是會使聽力受損,它還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造成死亡。且研究還發現,儘管只是短期接觸噪音,就可能使心血管功能出現異常,因此,為了健康可千萬別再隱忍了!
噪音污染問題僅次於空氣污染
生活在現代化的社會中,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常常必須忍受來自環境中的噪音。最常見的就是交通噪音,譬如運輸工具發動時的引擎聲、車輛行駛過或鳴按喇叭等聲響;另外鄰近地區的施工聲,或是住宅區的麻將、電視、手機聲等,都可能隨時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根據2017年台灣環保署的統計資料發現,在公害陳情的案件中,噪音污染佔35.4%,為所有環境公害案件中的首位,這結果尤其易反映在地狹人稠、交通繁忙的都會區;除此之外,在美國也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經常處在不健康的噪音環境中〈70-80分貝〉,噪音已然成為僅次於空氣污染的環境問題,同時也是全球現代化國家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但到底怎樣的聲響才叫做噪音?以下為簡單的分辨方式:一般人跟人的交談聲約為60分貝,車輛經過的聲音為70-90分貝,交通繁忙的區域為85分貝左右,而最嚴重的噪音即為飛機起降及警報器的聲響,約在120分貝以上。至於噪音污染又會對人體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呢?
1.聽力傷害
噪音首先傷害的就是我們的聽力,它可能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的聽力損失。暫時性聽力損失是指在離開噪音環境後,聽力即可慢慢恢復;而永久性聽力損失則大多是因為長期處在噪音的環境下,以至於造成無法復原的聽力損害。
2.焦躁不安
一些針對噪音對人體傷害的相關研究指出,交通噪音是僅次於空氣污染的一種生理壓力源,與接觸二手煙的危害相當,而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噪音即會從耳朵進到大腦,對其造成壓力。根據《噪音防治網》指出,當聲音在50-70分貝時,人就會感覺些微不舒服;而當超過70分貝時,則會出現焦躁不安的狀況。
3.中風及猝死率增加
一份超過100萬人的健康數據研究,並刊登在《噪音與健康》〈Noise&Health〉醫學期刊中的文章指出,住在法蘭克福機場附近的居民,比起住在安靜社區的人,中風風險高出7%。而另外一篇刊登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研究也指出,住在瑞士蘇黎世機場的居民,15年內就有2萬5千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對其死因分析後發現,當夜間飛機飛越過這些居民住家的上空後,其猝死率明顯增加,尤其是女性,因此顯示噪音與猝死有相關性。
噪音為何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
為何噪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科學家在研究噪音如何影響人體的生理機制時發現,當聲音傳送至大腦時,會激活腦內的聽覺皮層及負責管理情緒的杏仁核開始活動。若聲音過大,杏仁核即會出現壓力反應,並促使腎上腺素及皮質醇等荷爾蒙分泌,就算是在睡夢中依舊;而過程中會使得動脈收縮、血壓上升、消化變慢,且為了快速供應肌肉使用,此時糖與脂肪會充斥在血液中〈此現象容易導致肥胖及糖尿病〉。這一連串的壓力反應,將會使得身體出現氧化反應、發炎,進而加速老化及生病。
在一份2020年的公共衛生年度評論中指出,儘管是年輕人,只要一個晚上受到噪音干擾,就會出現「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而這是用來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由此可見,噪音傷害儘管只是短期,也會影響到心血管健康,可能造成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肥胖和糖尿病;甚至消化道、生育系統、精神方面也會遭受威脅。
如何避免噪音傷害?
日常生活中,儘管我們無法完全避開噪音的干擾,但為了預防噪音危害健康,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流行病學家Mathias Basner認為,不管我們是否已經習慣噪音〈習慣不代表不會危害健康〉,都應至少保持夜間睡眠時不受噪音干擾。建議居家可以加裝隔音窗、懸掛窗簾,來降低外界的聲響;另外,也可戴耳塞或將臥室移到較為安靜的區域,空閒時也不妨關掉手機、電視等人工噪音,讓大腦稍微休息一下。
而目前各國也都有制定噪音管制法,針對各種不同噪音源、區域及時間等進行管制,若民眾有噪音過度干擾情況時,也可以運用相關管道投訴,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資訊參考來源:edh、heho、BBC Future